锟涵律所·以案说法丨谁在说谎?女企业家讨工程款陷“寻衅滋事”被批捕丨袁志峰律师2024年2月26日,《中国经营报》的一篇名为“女企业家讨工程款陷'寻衅滋事'被批捕,过亿债务政府只愿给1200万”的新闻在网络上迅速走红,一时间舆论哗然。 文章中载明,少数民族女企业家马艺珈伊,为贵州六盘水承建10个政府项目后,持续讨要工程款8年。2023年年末,在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听证会召开当天,她被地方公安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在此之前,为她代理债务执行的律师、律师助理等10余人已被刑事拘留,涉嫌罪名均为寻衅滋事罪。 水城区政府因部分项目未审计而拒绝支付债务,但是根据执行代理律师通过法院调查发现,政府平台公司在国有银行贷款5.8亿元,并未按借款用途使用,而是转入多家关联公司,涉嫌骗取贷款。 根据生效判决和执行裁定,至少有4笔经诉讼确定的债务总额为6954.63万元,而企业统计的项目欠款为15247.66万元,总计约2.2亿元。然而,地方政府一份汇报文件仅承认欠款9000余万元。在马艺珈伊等人被抓前,区政府曾提出以1200万元解决所有债务,但被拒绝,随后案发。 2月27日,在《中国经营报》稿件刊发后,水城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组织有关部门再次对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并发布了官方通报。通报中载明,马某某所述的10个项目,经法院判决或审计的项目有8个,未审计项目有2个,共计金额约16332.71 万元,目前已支付14670.6万元,支付比例 89.82%,否认了新闻报道的2.2亿。 通报中对批捕马某某的原因也做出了回应,声称其为讨要有争议的工程款雇佣他人采取安装GPS定位器等手段跟踪他人,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除此之外,马某某等人还编造虚假信息,在网上恶意炒作、在公共场所张贴不实大字报和抛散传单。因此,马某某等人的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逮捕。 对于批捕马艺珈伊等人,官方通报的理由是涉嫌寻衅滋事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于寻衅滋事罪,公众百姓们既熟悉又陌生,好像时常能听到这个罪名,但又好像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样的一个罪。其实对于寻衅滋事罪,许多法学专家戏称其为“口袋罪”,甚至有些人认为应该废止寻衅滋事罪。著名的法学教授罗翔认为,寻衅滋事罪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它的模糊性。 这个罪名是从1979年刑法的「大口袋」——流氓罪而来(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侮辱妇女或者进行其他流氓活动,破坏公共秩序,情节恶劣的行为,其刑罚最高为死刑)。之所以称流氓罪为「口袋罪」,是因为这个罪的内涵太杂太模糊,几乎可以涵盖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不轨。 本案中,马艺珈伊等人涉嫌寻衅滋事的事项,即律师等人曾在微博、抖音发布相关债务、诉讼信息。律师还曾将举报水城区政府某官员的信,邮寄给了这位官员本人。举报内容则涉及欠债不还、非法解冻、大量资金去向等问题。难道在网络上发发帖子也涉嫌寻衅滋事吗? 根据“两高”出台的《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网络诽谤、寻衅滋事进行了规定。《解释》第五条第二款规定:“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一款第(四)项的规定,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可见,马艺珈伊等人涉嫌寻衅滋事罪是有法可依,不过刑事立案标准是要低于最终定罪标准的,因此最终检察院是否以寻衅滋事起诉,法院是否判处寻衅滋事罪都是不确定的。 在官方通报出来以后,报道案件的《中国经营报》记者又对此进行回应,分别对个人身份和采访情况、债务数据、“寻衅滋事”、涉嫌骗取贷款予以说明。以下为《中国经营报》记者回应原文: 1. 发稿前,我联系了六盘水市水城区区长、检察长、法院院长、地方平台公司董事长等人,要求他们讲一下情况,尤其希望他们回应一下为何过亿的债务,只给1200万元(前面一次是说给1500万元),这个问题,也给他们逐一短信了。而我的手机号,是报社公开过的,所以不存在没法核实我身份这一说法,但他们任何人都没有回应过。 2. 关于债务究竟是多少,稿件写得很清楚,也写明哪个数字是企业统计的,哪个是诉讼确认的,哪个是他们地方政府向上汇报文件中出现的数字。他们确认债务的文件有很多,希望地方政府不要避重就轻,更不要歪曲事实,地方政府是可以很容易看到这些文件的。现在我也贴出了一些文件,大家很容易辨别。 3. 地方政府说了涉嫌寻衅滋事的细节,这个也是我找他们采访想要了解的。地方政府列出涉嫌寻衅滋事的事项,是不是女企业家马女士实施的?和马女士是什么关系?我们相信未来庭审会公开出来。马女士被抓前也留下了手写书信,代理债务执行案的律师唐某、法律人侯某某也发过微博、视频。 4. 律师们反映的最大问题,唐林律师通过法院调查令,获得了银行流水和贷款材料,发现森林公司通过伪造材料,涉嫌骗取贷款5.8亿元。这是涉嫌骗取贷款罪的严重问题。政府通报未作任何回应。当然,更多政府通报和我们报道的细节,大家可以进一步比对。 其实,这件事之前媒体就报道过,只是上次报道的时候,地方政府回应会积极解决问题,这次我们报道后,地方政府回应的是“不实”。希望地方政府能够坦诚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玩文字游戏、混淆视听。给当地一个建议——不要自己调查自己,也不要自说自话。没事的时候,多翻翻自己的文件!里面都写着呢! 至此,双方到底孰真孰假都难以盖棺定论,关于债务到底是新闻报道的2.2亿还是官方通报的仅剩一千多万,抑或是双方在确认债务的沟通上仍然存在未确定的争议。但若真是如官方所说,那为何一千多万的债务迟迟讨不回?一众知名律师为何会赌上自己的职业生涯知法犯法? 案件事实到底如何,我们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目前贵州省已就此案成立调查组,相信随着事件的发展,更多证据浮出水面,我们或许才能从案件背后的冰山一角发掘出最后的“真相”。 本文旨在法规之一般性分析研究或信息分享,不构成对具体法律的分析研究和判断的任何成果,亦不作为对读者提供的任何建议或提供建议的任何基础。作者在此明确声明不对任何依据本文采取的任何作为或不作为承担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