锟涵律所·法律观点丨使馆车堵路还叫嚣,豁免权就能“无法无天”?丨李强律师近日,北京发生了一起引发广泛关注的事件。一辆外交号牌照车辆停在道路中间,导致严重堵车。更引人注目的是,车上女子态度恶劣,声称“懂什么叫使馆车吗?懂什么叫外交豁免权吗?”,这一言行引发了公众的强烈不满和热议。 当日官方通报,对于上述交通违法情况,公安交管部门已依法作出罚款处罚。对工作中发现的余某夫妇违规饲养犬只的违法行为,属地公安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作出相应处理。对余某存在的治安违法行为,属地公安机关已立为行政案件开展工作。 事后,该女子发表道歉视频,称自己因不当言行造成了负面社会影响,深感自责。然而,这起事件也让我们重新审视外交豁免权的适用范围及其背后的法律和社会责任。 外交豁免权,全称为外交代表的管辖豁免权,是国际关系中的一项基本原则,旨在保障一国派驻他国的外交代表能够不受驻在国司法、行政和其他方面的干扰,正常履行其外交职责。这种豁免权包括司法管辖豁免、诉讼豁免、执行豁免等权利,通常适用于外交使节及其配偶和未成年子女等近亲属。 需要明确的是,外交豁免权的本质是属于派遣国家,而不是外交代表个人。因此,外交人员无权擅自放弃这种豁免权。同时,外交豁免权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外交人员可以“无法无天”,他们仍需遵守驻在国的法律和法规,尊重当地的社会秩序和习俗。 具体到本起事件,虽然涉事车辆属于外交车辆,但其在道路上违规停车、拒绝挪车、辱骂他人的行为已经超出了外交豁免权的范围。因此,公安交管部门依法对当事人进行罚款处理是合理的。 根据《外交车辆管理办法》,外交车辆分为使馆公用车辆和个人自用车辆。外交人员可以在华注册自用车辆,但这些车辆的使用应当遵循一定的规范和限制,主要用于工作和生活的合理需求,而非随意私用。这次事件中,涉事车辆登记在某国际组织名下,属于外交车辆,但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停放、妨碍交通秩序。 此次事件引发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和强烈谴责。许多人认为,涉事女子公然滥用“外交豁免权”的言辞,是对公共秩序和广大市民权益的极大挑战。这种特权行为不仅无视交通规则,更是对社会公德心的一次严峻考验。尽管事后公开道歉,但不少网友对其道歉的诚意表示质疑,认为作为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应当以身作则,而不是在事件闹大后才选择道歉。 这起事件提醒我们,无论身份如何,每个人都应遵守所在国家的法律和社会规则。外交豁免权的存在是为了确保外交工作的顺利进行,但它并不是某些人逃避责任的护身符。外交人员及其家属应当严格遵守驻在国的法律法规,避免因个人行为给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带来负面影响。 外交豁免权是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则,但其应用需要与法律责任和社会公德相平衡。此次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权力和特权的行使应当受到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本文旨在法规之一般性分析研究或信息分享,不构成对具体法律的分析研究和判断的任何成果,亦不作为对读者提供的任何建议或提供建议的任何基础。作者在此明确声明不对任何依据本文采取的任何作为或不作为承担责任。 |